人参,别名棒棰、山参、园参、人衔、鬼盖(《本经》),土精、神草、黄参、血参(《吴普本草》),地精(《广雅》),百尺杵(《本草图经》),海腴、金井玉阑,孩儿参(《纲目》)。
人参为东北特产之一,由于根部肥大,形若纺锤,常有分叉,全貌颇似人的头、手、足和四肢,故而称为人参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、地精、神草。人参被人们称为“百草之王”,是闻名遐迩的“东北三宝”(人参、貂皮、鹿茸)之一,是驰名中外、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。
在中国医药史上,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。早在战国时代,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;秦汉时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药中上品。明代著名中医学者龚居中在《四百味歌扩》中列为第一条:“人参味甘,大补元气,止渴生津 ,调营养卫”,成为无数中医入门的第一句背诵歌诀。史书记载,人参寿命为400年左右,但在采收中,参龄达200岁的就很罕见了,能生长百年左右也不容易。
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,也是珍贵的中药材,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。长期以来,由于过度采挖,资源枯竭,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,因此以山西五加科“上党参”为代表的中原产区即山西南部、河北南部、河南、山东西部早已绝灭。目前东北参也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。东北的野生人参也极其罕见,保护本种的自然资源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。
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,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已进行保护。其它分布区也应加强保护,严禁采挖,使人参资源逐渐恢。